close

 

 

(Photo:takuya miyamoto)

「五點鐘方向有動靜!」站在船尾的夥伴忽然大喊。

        隨著這道明亮的呼喚與一陣興奮混亂腳步聲,我們終於在離船尾約七百公尺處,看見了熟悉的粼粼波光。

        夥伴們各個展開笑顏,畢竟從港口出航後,這艘尋鯨小船就在太平洋上載浮載沈將近一小時;有人問是不是正午豔陽曝曬,鯨豚們怕熱造成活動力會下降。也有人問 是不是午餐時間剛過,鯨豚們大快朵頤後呈現呆飽狀。無論如何,在我們頂著高溫如此引頸期盼的久候後,現在遠方海面上那一陣忽隱忽現的折射光影,就是眾人渴 求最美的回報了。

        「在海上,尋找鯨豚身體造成的反光,遠比尋找牠們造成的浪花容易多了。」資深解說員再次提醒大家。這道理或許如同救援者在荒野中,第一時間容易注意到的是不尋常反光,其次才是動作,於是當船緩緩的往那群海中精靈靠近時,牠們的身影也逐漸清晰。

        是一群活潑的飛旋海豚,正午熾熱壓不住牠們基因裡的狂喜,因此小船四處都是滑亮的身體竄起竄落,這是一群不大的飛旋海豚群體,約莫二十來隻,或許是育嬰團 隊?因為我們發現當中夾雜著數隻身形袖珍的小海豚,牠們以笨拙的姿態翻旋在蔚藍之間,尾隨成年海豚不斷練習著這炫耀似的生物標記。然而就在一遍驚歎與驚奇 之中,我瞥見浪花間有著些許異樣,仔細定睛一看

        那是一隻海豚,在它流線型身體的尾端,裹著一只十分突兀的紅白相間塑膠袋。

        那只塑膠袋是如此意外巧妙的卡住,因此無論這隻海豚如何跳躍旋轉,看似脆弱的袋體卻依然緊貼著淺灰色肌膚,一擺一擺之間,半透明的條紋在眼前鮮紅醒目了起來,天哪,人類的廢棄物不只盤據了土地、滲透到地下,如今更是蔓延到寬廣無比的海洋上。

 


(Photo:NOAA`s National Ocean Service)

 

       每次出海,總是不期然的會遇見飄流廢棄物,這些無論是瓶瓶罐罐或支離破碎的物品碎屑(大多是塑膠與保力龍),在佔地球表面百分之七十的遼闊海域上或許久久 才見到一枚,但若你曾看過夾雜在海灘間的無數細小垃圾,就可以想像其實如今「流浪」在海上的垃圾,其實是達到相當可觀的數量。


       海洋不會生產廢棄品,它被強迫接收的垃圾禮物,全來自陸地上人類,垃圾隨著洋流四處轉移,靠近陸地一些的,就被沿岸流推往沙灘,但還有更大的一部份像無主孤魂一樣,在海中被不同勢力的洋流驅趕,直到....

        直到 1997 年,帆船選手 Charles Moore 在比賽中意外穿越了北太平洋環流系統。 

 

 

  (From:Greenpeace)

 

          在太平洋中,北太平洋環流系統中央相對來說是流動緩慢的區域,因此船隻通常不會行經,然而當 Charles Moore 無預期經過此地時,他所看到的景象不只叫人觸目驚心,更是往後十年海洋研究的重點項目:從北緯 135° 西經155°到北緯 35° 西經42°,這片廣闊流域中懸浮著由垃圾聚集而成的區塊,最初有人稱它為太平洋垃圾島,但由於懸浮垃圾的聚集並非像一塊陸地那樣緊實呈現,並且大多漂浮在 海平面之下,因此如今國際對它的慣用暱稱為「塑膠濃湯」,

        究竟這塊塑膠濃湯有多麼大碗?

        Charles Moore 當年航行了七天,才脫離濃湯區。


(Photo by cesarharada.com)

 

         你有沒有想過身邊每日產生的廢棄物都往哪裡去了?或許是分類回收再利用?集中至焚化爐燒燬?但你不知道的是更多非法傾倒,以及無法察覺、監控的河川污染, 數量龐大廢棄物在人類隨意拋擲後,隨著下水道、河川......飄往無際大海,更叫人不可置信的是,由於大範圍土地取得不易,加上人人自危,台灣許多垃圾 掩埋場就設置在海邊或河邊,當連年颱風與每日潮水侵蝕,這些垃圾掩埋場開始部份衰壞崩解,露出的掩埋物隨著每次風雨捲入海中。

         進入海中的垃圾隨著洋流帶領它們突破潮汐,展開千里遷徙,最初有著原本巨大形體,造成近海漁業的捕撈作業消耗(割破魚網或偽裝成漁獲),但經過一段長程奔 波,它們碎裂成十分細小的組織,來到汪洋中無人類之境,但無論海水如何浸泡、風吹日曬,這些非天然聚合物(塑膠製品等)都不可能自然分解,因此塑膠袋偽裝 成水母,吃進大魚的肚子裡,碎片反光,讓在海上航行渴望食物的海鳥們,紛紛啄食......剩餘的,陸續被排擠到洋流速度緩慢的北太平洋環流系統中央,成 了「塑膠濃湯」。

今天這塊濃湯已經擴張到將近兩個德州的大小(約莫十九個台灣大)。

         塑膠濃湯因為地處偏遠,所以一向習慣忽視危機的人類對它十分陌生,加上並非以「實質島嶼」的形式存在,因此依賴視覺的大眾族群就對此更加鬆懈,甚至有人認 為,海洋如此廣闊,濃湯的擴張與傷害都還有無限空間,但其實他們對真正的威脅是如此一無所知,在近幾年科學研究中,「環境賀爾蒙」一字反覆浮現,這種由於 人類科技進步而造成的副作用,已經緩緩發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當人類在實驗室中創造出了不屬於大自然的合成品,希望能一牢永逸解決物體衰敗的缺陷,卻忽 略掉這些合成品無法被自然吸收,成了廢棄物的它們仍然會以本身的樣貌停留在地球數十年甚至數百年,並且揮發著有害環境界的分子滲透到各種角落,包括人類脆 弱的身體。

         塑膠濃湯組成物大多是具有揮發性的合成品,它們在水中的毒害或許目前還被海洋稀釋著,但就如同所有環境賀爾蒙的傷害癥結:食物鏈。吃下海中碎片的魚攜帶著 有毒物質,被更大的魚吃下,一個環節一個環節攀升,他們體內所攜帶的重金屬或有毒物質不斷濃縮,最終,被人類吃下。

 


(Photo : Tim Zim)

 

        雖然現在已經有由美國海洋遠航研究機構(Ocean Voyages Institute)所提出的「海星項目」(Project Kaisei), 設定希望能在此區域移除至少四十噸的飄流廢棄物,但最根本能夠防堵垃圾濃湯不斷擴大的方式,仍然是製造者:也就是人類,對於這些廢棄物的使用與管制,雖然 現今社會從生活環節到大型建設都不斷提倡少用非環境友善的材料,但塑膠製品仍是本世紀流通最廣的使用物質之一,參與海星項目的人員擔憂科技進步人口爆炸的 結果,是塑膠濃湯將擴張至兩個美國這麼大,對於當地生態或毒素的傳播,也將發生無以彌補的後果。

         返航之時,海面是平靜的,太平洋是如此湛藍,讓我們即便睜痠了眼也無法透視,船上參與尋鯨的夥伴們,由於整日的奔波而略顯疲累,三兩坐在船尾,他們或許是 凝視即將離開的遠方,也可能是著迷於藍與藍銜接而成的海平線,因為有了那條線,無常的歲月點綴出日升日落。小船在海上搖晃,一陣一陣,波浪從遠方而來,推 擠著我們,沾滿鹹味的風將一切包裹住,於斯生命開始,於斯,生命開始。


本文引用自 沙發上看地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Rea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