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全家去找一個英國這邊的台灣朋友共渡中秋,他因為看了我的文章,跟我問起一些公平貿易運動的事,原來他來英國這兩年多,也還沒注意到這件事。剛好在去的路上,我們買了兩包咖啡,就先送他們一包,餐後,就在他家泡起來,品質,他也是願意接受的。

在跟他介紹的過程,發現會不會是因為這個運動我自己都想過回台灣應該要來搞,所以心中已經有一些盤算和推想,可能也因此,有些東西(例如要創造收入,要養人)很快地就脫口而出,講得太快太跳。也許,該把一些自己思考的過程更仔細的交待,應該會有用處。

認識:
公平貿易運動其實有一個根本問題,就是資本主義的貿易還有公平的嗎?其實,骨子裡,這只是〔比較公道〕一點的採購方式,所以,這個運動只是在提出一個〔比較好〕來供選擇。先看英國這邊的作法,在公平貿易的認證標誌旁,總有一行文字是這樣的:〔Guarantees a better deal for Third World Producers〕。從這行字,就可以看出重點有幾個,一,保證,也就是我前一篇所說的〔誰說的公平算公平?〕,這必需是一個有能力保證的單位發出的認 證。二,比較好,也就是認為現在的方式並不好,所以這個貿易行為要比現有的行為更好。三,第三世界栽種者。所謂的〔公道〕不是對採購單位而言,不是對資本 而言,不是對本國農業而言,而是對〔第三世界的栽種者〕而言。

有人問,站在消費者的立場看,如果豆子沒有比較好喝,價錢又沒有比較便宜,又為什麼選擇?在我看,這裡賣的,也就是道德焦慮:一種第一世界的工農群眾對第 三世界的道德焦慮。運動者透過調查透過監督,跟消費者保證,這個產品比其他的跨國採購來說,對〔第三世界的栽種者〕是一個better deal,並且,通過宣傳,把這種道德焦慮,變成對這種〔貿易模式〕的支持。

所以,在這個背後,宣傳的內容就必需具備上述的要件:
一,如何保證?我們有多少人,對什麼事(例如農場的勞動條件),如何進行查核。
二,現在的方式到底〔比較不好〕在哪裡?這就要提出基礎的經濟數據了,例如種植多少?交易得價金多少?與當地一般勞動所得相較又是如何?與最後的售價相較 又是如何。用農產生產者最後的所得當證據,拿來證明:可見,那些壓低交易價格大批採購的跨國企業,到底是多麼的〔不公平〕。
三,然後,才能提出這個比較好,是好在哪些地方。對第三世界栽種者真的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四,最後,訴諸〔容易與第三世界工農同理心的消費者-也就是大部分是英國的工農受僱者〕的消費行為,支持這種〔貿易模式〕。

有人問,既然拿掉層層盤剝,為何我們還是付出比較多金額?這我之前跟花妹討論過,最後的結論是這樣:這得考量比較的基礎是誰?是跨國大批採購者嗎?他們在 這個買方市場裡到底把價格壓到多低?會不會,其實我們就是該多付這幾塊幾毛,才算是〔公平地〕取得這個別人的勞動力成果呢?這種道德訴求改變消費取向的做 法,從之前的反NIKE,現在的反TESCO,以及公平貿易咖啡來看,在英美這些國家,是有他的效力和影響的。

〔公平貿易〕回台灣:

想法一:直接跟樂施會接頭,把這個產品的行銷放回台灣。

這是最簡便的方案,論述及產品都有了,只是經銷和推廣。要做的大概是找到接頭管道,從少量開始進貨,開始來宣傳,如同樂施會一開始也只能在自己的二手貨店或者合作社(co-op)銷售一樣,從少量開始,真的有改變,再漸次擴大。但是如果單一採這個做法,會有幾個問題。

一,關於保證:這甚至是最重要的,如果沒有一個具公信力的保證單位,以我對台灣消費市場一頭熱的預期,要嘛,沒有人理會:因為沒有公信力;要嘛,真的搞起 來,沒幾天街頭巷尾都是各種各樣的所謂公平貿易產品,然後,短期上揚,然後,大家都冷了,結束。為此,保證是重要的。樂施會在台灣講話算多少?誰聽過 OXFAM?有沒有公信力?樂施會在台灣的公信力,會不會甚至還比星巴克低?

二,關於第三世界:台灣是第幾世界?一?恐怕不是。這個後面要有跟英國不同的論述基礎,然後用白話文說出這個牽一髮動全球的盤剝關係,台灣卡在哪裡,問題 是,就因為台灣跟英國在世界上卡的位置不一樣,我們可能是蔬果出國口而非進口國,台灣的工農受僱,也就是廣大的消費群眾,對第三世界的罪惡感和道德焦慮又 有多少?

上述兩者,其實是直接移殖樂施會公平貿易產品面臨最大的可能危機,無法保證又沒有道德焦慮,那麼,產品要賣給誰?怎麼推得動。

所以,想法一勢必要修正,不然拿回台灣恐怕沒有機會。

怎麼修正?用雷同的邏輯,我想到的是要處理國內農產品銷售的公平貿易論述。理由是,這個切點絕對比〔第三世界咖啡農〕更貼近國內的消費群眾,我相信有很多 人跟我一樣,成天聽到農產品產地一斤多少錢,真的到市場上買時,又變成多少錢,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卻又一點辦法都沒有。但是,明明是同一件事,國外又已經 有一定的成效,光做國內我有又點覺得可惜,還是應該導入公平貿易產品,讓〔全球化〕這個現實狀況及其影響,透過消費行為,而有更多機會變成一種平時生活的 理解,以及,提供了一個其實門檻不高的參與這個企求改變的手段。

所以,如果要推,我能想到的是國內〔自己人〕的fair trade能有人支持了,那個土壤,才能進一步長出〔第三世界栽種者〕這種關懷。這樣想起來,找人合作勢不可免。

主婦聯盟是我第一個想到的單位。她們做的事應該已經有足夠的資料可以查閱,我也就不多說明,簡單說,像是重建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像是監督生產者農產 品,跟消費者保證農產品的品質,也讓生產者有better deal等等,其實根本就是公平貿易在做的事,長年的經營,她們也已經建立了公信力,也有共同購買的銷售機制。

如果是要採取進咖啡來賣這回事,與其直接訴求說服社會大眾,不如先說服主婦聯盟。這個說服和合作如果成立,公平貿易咖啡可以第一步先進入共同購買的家庭,再來想下一個步驟。

陳豐偉是我第二個想到的人。長年來,ROACH都有在幫農村裡的微型產業工作者銷售農產品,至少,他那裡會有一個銷售的機制。原本的設想是他一定也有一個 基礎的論述在背後支持這個銷售行為,現在從他的幾個回應看起來,現在問題好像不是東西賣不掉,而是貨源不夠。所以好像還不待建立起什麼倫理消費的說服,東 西就已經賣光光了,銷售看來不是問題,保證看來沒有人做,論述看起來是待建立的。講真的,這真的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一直以為至少有個簡單的論述在支撐, 也一直以為是很難賣,所以賣掉是件天大地大的事,所以ROACH的行銷才會那麼重要。(唉,ROACH對不起,真的是情不自禁又酸你了,我真的不是針對 你,我是對你把行銷說得太厲害太唯一,想到就忍不住會酸起來。我真的知道你有在做事啦,不然把你扯進來幹嘛,我前一篇應該寫得夠明白,只差沒寫你的名字出 來了吧。)

回來正事,總之這裡同樣有一些推廣公平貿易的要素在:有生產者和產品,有銷售的管道,只是背後缺少了〔理由〕,中間缺少了〔保證〕。我說缺少理由的意思不 是要幾篇博碩士論文,也不是要幾個個別生產者的故事,而是,在這些之外,你得提出一個一般消費者聽得懂的理由來:無論是道德的或是經濟學的,當然最好是兩 個加起來的:去把這些串起來,去說服你的消費者,買這個東西是一個〔比較好的〕。

這裡會不會有機會建立起一個〔應該是良性的〕循環。如果真的像陳豐偉說的,願意種的人少,大家都不當農夫,那麼,在我想(當然這我不瞭,所以要搞就要去弄 清楚,先用簡單的設想來談),與其說年輕人都不去種地,不如找已經在種地的加入這個局。我的意思是,要訴求更多人加入這個局面的理由,絕對不是理想,而是 錢:也就是fair trade的mark上打上黑體字的那兩個字:better deal。 如果這麼搞,我們給你better deal,那要邀請其他農業生產者轉型加入的機會,總比跟他們談理想,來得高吧。就算加入的農家只是為了better deal吧--況且,a better deal 這本來就是現實問題,生存問題--只要有更多種植者加入有機種植,關於環境的訴求就進步了,更多人願意消費這樣的產品,支持這樣的管銷管道,那麼,農產品 採購制度及農業生產者的勞動力對價,也都是進步了。有人要買,也有better deal,看會不會也就有更多這樣的生產者。

簡單說,如果用fair trade的論述,來支持這個行銷,那就不會是一個行銷,不會是提供什麼人什麼樣的售貨機制的問題,不再是一個叫大家買什麼農產品的推銷回事,而是一個運 動,一個有機會改變農業生產,農產管銷,以及消費者邏輯的運動。又,如果這邊也願意去建立一定的公信力,形成一定的國內fair trade的論述,同樣,公平貿易咖啡也可以先進入這個銷售管道的貨架。

在我的設想裡,如果現在開始推,看諒上國小之前,能不能有個初步的鶵形,養得起幾個固定的工作者,若是要到有一定的消費者支持,支持到足以去影響星巴克,恐怕要個十來年或不只。

最後,是情緒,怡廷說講情緒很無聊,但我還是要寫一下:現在,運動不是我在推,沒理由叫別人照我的推想做,但,我也很想台灣可以推這個運動推成功,所以質 疑反對提問,前一篇,莫名其妙變成生活倫理教材去了,無法討論,所以再寫一篇,把想法交待得更清楚。空口白話?我現在能做的,也只有把諒養活,這個部落 格,本來就是以空口白話為主業。以上。

 

本文引用自爵士狗汪汪叫-公平貿易回台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Rea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