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作者:社論
台灣高鐵經營沒幾年,就虧損累累,一千多億元的資本流失了6、7百億元。由於債務高達4千億元,利息的負擔,加上35年折舊攤提,僅僅這兩項的負擔,就吃掉了所有的營運收入。在世界各國為了節能減排、積極發展高速鐵路之際,台灣的高鐵卻傳來經營困難,快撐不下去的消息。這實在是莫大的諷刺。
這個諷刺現象的原因是複雜多元的。財務結構不良是最常被提到的因素。但是,財務結構不良的主因來自巨額的債務,而債台高築則是五大原始股東並未投入足夠的資金所造成的。作為BOT的原始大股東何以不肯承擔出足夠資本的責任?顯然她/他們承包後發現台灣高鐵必然虧損,有道是「殺頭的買賣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幹」,於是從政府零出資的承包條件爽約,不僅向銀行借了天文數字的債務,而且要政府擔保債務。甚至在銀行團因為原始股東不肯注入足夠資金而拒絕更多的貸款時,還逼政府強迫航發會、中鋼公司等公營單位出資。至此,BOT的精神已經徹底喪失。
原始大股東可能埋怨高鐵開始建設以來台灣的經濟就開始走下坡,從而獲得高鐵必然虧損的結論,因而埋下高鐵債台高築的財務結構問題的種子。這是私有企業必然的理性決策──以本企業的最大利潤為終極考慮基礎。然而,對於高鐵這種具有高度壟斷性的主要交通動脈,卻不可以因為虧損就任意停擺。這種事業具有高度的公共性格,理應由政府負責興建運行,才能維護民眾的福祉。把這種事關民眾福祉的事業交由私營公司興建與運行(這就是BOT),無異於拿全民的利益當人質。
正常狀況下,這類原應由政府興建與經營的事業多半會有豐厚的利潤;在BOT下由私營公司經營,因為不受政府監督,往往較少考慮民眾福祉的需要而較多考慮利潤。這是BOT會在資本主義世界受到高度讚揚的原因,政府大方地慷全民福祉之慨,而合法地圖利財團。
但是,正如所有的投資都有風險,BOT也不例外(由於壟斷,風險通常比較小)。有人認為,風險的根源乃是台灣整體的經濟下滑,高鐵目前的乘客人次只有當年投標時候預估的3成,車站土地開發也因為經濟下滑而無利可圖。然而,由於它的壟斷性,即使在這樣不利的情況下,台灣高鐵依然可以打平──只要沒有天文數字的債務,以及為了BOT需要而不合理劃定的折舊年限。因此,總結地說,高鐵的虧損,全民被迫買單,最關鍵的因素在於台灣社會輕信BOT的神話。資本主義不僅產生了金融海嘯,還創造了BOT的神話。台灣或許不是金融海嘯的最大受害者,卻是BOT迷思的重災戶。
本文引用自台灣立報-社論:BOT的迷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