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lintei341104)
近來冰雪舖天蓋地,將整個北半球北緯30度以上區域覆蓋,受訪學者對此表示為熱帶暖空氣無法到達北極區,是一種稱為「內部擾動」現象,也稱為「北極震盪」,這波過了之後還會有一波,與地球暖化雖沒有直接關係,卻是氣候變遷的一環。 學者建議,政府要有應對這種極端環境的準備及思維。
他們也說,長期而言,人為造成的暖化是長期的,將會持續惡化。本來人類及其他大自然動植物,可以適應逐步的變遷,但這種急劇的變化,頻率可能愈來愈多,政府及民眾都要開始適應,「如果適應不了,就會造成極大的傷害。」
台大大氣系教授柳中明指出,「北極震盪」是事實,而且會重覆出現,過去這種寒冷天氣影響到台灣,曾在2007年一月,造成台灣寒流對農漁業極大損失;中國大陸則是2008年華北及華中大雪。
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長期預報科長賈新興則表示,發生這種「北極震盪」的狀況,原因每年的狀況都不相同,影響的因素有很多,與地球暖化關係不大,但也是其中一部分,不過暖化是長期的,這種暴風雪的「北極震盪」則是短期現象。
國際水利環境學院研究員游進裕也指出,這是一種氣候變遷的現象,忽大忽小的劇烈化改變,頻率也更常出現,而且很難以人類現在的科技預測,就如同去年台灣的莫拉克颱風,三天之內下了一整年的雨量,根本無法因應及對付,因此受到極大的傷害。
他表示,當這種現象的頻度、長度、廣度和量度都提升時,對於交通、能源及糧食的準備就要以不同以往的思考模式,做足準備才能應付這種愈來愈極端的氣候變遷,「甚至國安單位要有這種認知,提早思考準備因應。」
【台灣醒報記者林永富報導】
from:台灣醒報
柳中明說,這種現象是因為赤道暖空氣無法北上抵達北極區,使得北極的北空平流層與北極海大氣壓力互相牽引,冷空氣較強並且往南衝,接觸面地區大規模降雪,一般一波為15天左右,近日的這一波是第二波,是最強的一波,元月底應會有第三波,不過不會比這次強。
「北極震盪」影響的區域,柳中明表示,視其發生擾動的源起地在那裡而定,像是這次是發生在外蒙古為中心,一路往東南方向走,影響了北京、兩韓及日 本,都出現幾十年來僅見的大暴雪;如果發生的地區在新疆,影響的地區則從甘肅、山西、四川、上海一路到台灣,對台灣就會有嚴重影響。
他指出,「北極震盪」的這種內部擾動是偶爾發生的現象,不會每年發生,很有可能今年出現,明年就不會再來,這次雖有助於北極下雪增加冰層, 但這種算是薄冰,與地球暖化造成的北極永凍層融冰的速度相比,「北極震盪」帶來的冰雪層,不夠補暖化這種人為外部影響融化的冰,長期而言,暖化仍造成北極 融冰繼續惡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