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圖by阿羚


↑以進口纖維水泥板當做老屋的新外牆,就可以省掉原屋外牆磁磚拆除的費用與清運,同時也達到斷熱的目的。(摘自《蓋自然的家屋》台北Sherry家)

回歸居住的簡單自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那意味著,居住者對住宅有十足的自信,並很清楚自己要的生活形式是什麼。有機建築的字面意涵,給人多種幻想空間,也許是生活有機、也許是建築本身是有機體,也許是兩者都是,但共同特質是住宅傳遞出來的是自然簡樸、低調自在,而跟從大眾流行的「奢華」,反而對它來說顯得多餘了。

環境第一
記得在大學念景觀建築系時,老師不斷叮嚀我們,要規劃設計一塊住宅土地,應先觀察土地的地形、水文、植栽(或周遭建築群)、陽光與風向等,最後再依照土地的特性,決定建築物要放在哪裡。這不同於一般都是把房子蓋好之後,才把剩餘的土地拿來種觀賞植物。更不同於為了view而在西曬面大開落地觀景窗,然後再開空調幫室內降溫。
在看了國內許多對環境友善的家屋後,我發現大多與自然原理脫離不了關係,屋主們盡量以「順應自然」取代「人定勝天」,能夠利用房型或開孔製造空氣對流,就盡量不使用空調。像書中彰化節能屋的屋主謝孟霖先生能夠用免費的空氣當隔熱建材,就可以省掉購買昂貴隔熱材的預算。


↑在西曬的牆面種植二到三種藤蔓植物(如絲瓜、百香果等),可以在不同季節開花結果,不但可以阻擋大部分的陽光進到室內,也可以在季節變化時採果實來吃。攝影地點in大地旅人慧儀家

需有定期維護管理的心理準備
許多人都覺得有機住宅、自然建築可能不夠穩固,然而,所有的住家都脫離不了定期維護與保養。即使是鋼筋混凝土的住家,若不善加維護,在潮溼的台灣也是幾年之後就開始會有壁癌狀況。台東金崙山頂上的屋主輝哥,在自己搭的漂流木鐵皮屋住家已經住滿十年,南投水里的屋主阿忠也在自己搭建的兩層樓木屋住了16年,這些年間一定會有些蛀蝕或漏水的狀況,就需要屋主定期的修補與維護,並不會因此而覺得比鋼筋混凝土還麻煩。他們對住家的期許,也不是希望它百年不壞,因為在計算過自己居住的時間,頂多再五、六十年,就希望建築體能夠回歸大地,加以循環,百年不壞反而成為環境的負擔。


↑住在台東山頂上的屋主輝哥,將住家取名為「共棲寮」,常有昆蟲、保育類樹蛙在住家附近出沒,甚至有蜜蜂在臥室裡面築巢,對輝哥而言,房子是「有機體」,會隨時間改變,亦需定期維護或依照需求增生。(摘自《蓋自然的家屋》輝哥家)


(圖片提供by輝哥)
↑↓輝哥與友人搭建出來的眺望台,經過莫拉克颱風之後倒塌,輝哥稱它「步入死亡」,這些木料將在風吹雨打之中慢慢回歸土地。



運用自然材與回收材
有機建築,若從字面上來看,大概會讓人朝兩種方向去思考,一個是用鋼筋混凝土的材質建構出有設計感(豪宅等級)的現代化(西化)有機建築,它通常是運用大量的設計語彙引進採光,以有機、複雜、需靠文字與動畫去解釋與詮釋設計師動機的高預算建築,這是一般小老百姓無法達成的有機建築。另外一種有機建築,是每個人都可以達成的,平價親切,唯獨需要時間。
它多運用土、石、砂、草、木、竹等自然材,而且盡量是基地現有而非從遠地而來。像是挖地基的土壤,一般都是當成「廢土」傾倒掉,然而如果能夠把挖出來的土壤篩過當成一部分牆體的材料,就可以就地利用。
另外,最近頗為熱門的二手回收貨櫃,也不一定要以並排或堆疊的形式變成純貨櫃屋,也可以搭配磚牆或木料,滿足採光與通風的目的。

 

↑↓耶誕節快到了,除了買一棵塑膠耶誕樹或砍下一棵活樹的選項外,若能用回收的木片或容易生長的竹片,也一樣可以達到自然獨特的效果。(圖攝於台東達魯瑪克)
 


↑用竹片俐落的包覆在原屋外牆,可以降低雨水潑濺到水泥牆造成漏水的可能性,而竹片與實牆之間的空隙也可以緩衝日照的熱進到室內。

 

from : 蓋自然的家屋。改造老房子。蓋綠色的房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Rea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