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灣的公共運輸應如何培養搭乘人口?交通部長毛治國今在新春記者會上表示,過去政府資源主要集中在軌道建設(含鐵路、高鐵等)上,對於公路上的公共 運輸投資明顯薄弱。

    他說,從今年開始,交通部將編列三年150億的資金,與地方政府合作發展公路公共運輸,以都會區、偏遠地區和重點路廊三大區域為主,提 升公車、接駁車的服務。

    今年一月,交通部曾退回8條輕軌及捷運計畫,包括基隆輕軌、淡海新市鎮輕軌、中運量捷運的桃園機場捷運綠線、高捷北延及中捷藍線等。毛治國今表示,從經建會、主計處到交通部,日後對軌道系統的興建標準都會從嚴,因為載不到客人的空車,一年就會虧損幾十億!

    他認為,把可能虧損的經費拿去改善公共運輸、培養市場是更好的作法。畢竟公共運輸不等於軌道運輸,先提升客運、公車、計程車等公共運輸的質和量,培養搭乘的市場,才能建立鐵路、高鐵和捷運等軌道運輸。

    當記者問到交通部是否會有具體做法?毛治國回應,交通部自今年度起,已編列三年150億的經費,將由地方提出公共運輸發展計畫。

    他表示,在人口密集活動的都會地區,可由傳統的多路線公車服務做起,視運量逐步提升為班次密集的幹線公車,或行駛於公車專用道上的快捷公車。爾後再依據當地發展,提升到公車捷運、輕軌捷運或中高運量的捷運系統。

    相對的,如果是偏遠且人口密度低的地區,則可優先考量需求反應式的公共運輸服務,如平價的預約叫車服務,提供民眾由居住地點到鄰近城鎮的可靠接駁服務。此外,在高鐵、台鐵、風景區等重點路廊,也將以公車、接駁車發展無縫接駁運輸。

    毛治國希望,未來能在公共運輸的領域設立部門和經費,因為若不培養公共運輸搭乘人口,建立軌道系統也只是養蚊子,將會年年虧損。

  【台灣醒報記者呂明潔報導】

 

from:台灣醒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reenRead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